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 欠发达地区大班额背景下活动区活动的开展研究
课题编号: 2011-YB-173
课题负责人: 朱 月 红
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活动区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幼儿主动性、个性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幼儿园活动区或者活动角、活动中心等教育形式创始于欧洲学前教育机构,70年代始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活动区活动已在许多幼儿园开展起来。目前国内关于活动区活动的研究很多,在上海、南京、北京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活动区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而在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班额过大(有的幼儿园班额甚至达到标准班额的1.5倍),空间相对狭小,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再加上家长的观念比较落后,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幼儿园目前还没有设置活动区,有的虽然设置了活动区,但只是摆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我们幼儿园虽然一直注重活动区活动的开展,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疑惑:(1)由于班额过大、空间范围小,开展活动区活动存在拥挤、凌乱的情况。(2)活动区设置缺乏科学性。比如,活动区设置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活动区设置没有注意到动静交替,致使活动区之间相互干扰等。(3)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缺乏适宜性、动态性和层次性。比如,有的活动区投放的材料少而单调,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所有幼儿的需要;有的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虽然很多,但杂乱无章,使幼儿无从入手;有的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有的活动区的材料更新不及时,不能与教育主题相结合;还有的活动区投放的材料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发展的需要等。(4)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5)家长不 了解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对活动区活动普遍不认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定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2.课题提出的意义
本课题的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活动区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推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从理论上来说,对大班额背景下活动区活动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活动区活动的相关理论,为更多班额过大的幼儿园开展活动区活动,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方面,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不断发挥活动区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使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素质得到发展,为我园甚至本地区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大班额概念界定:班额即指每个教学班实有的学生数。大班额是指人数超过标准班额过多的班级。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章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小班(三至四周岁)25人,中班(四至五周岁)30人,大班(五至六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目前,在我们地区幼儿园班级人数过多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班级人数甚至是标准班额的1.5倍,是名副其实的大班额,甚至可以称为超大班额。
活动区活动概念界定:活动区活动也叫“区域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名词。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称为“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提供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物质材料,或是把教育教学目标物化在客体的物质材料中,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与这些材料充分发生交互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强调人有多种智能,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呈强势智能,有些呈弱势智能。这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拥有优势,相反,在另一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显现相对的弱势,因此教育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强势智能。活动区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既能让幼儿充分满足自己兴趣、展示强项,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其它能力。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幼儿,相反,要设法向幼儿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幼儿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正是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获得知识的。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活动区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研究
通过上网检索,查阅相关书籍,我们发现国外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主要是在实践方面。如:蒙台梭利提出了将教育领域划分为不同活动区的教育思想,将教室设计为不同区域,借助自制教具达到教育目标。主张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区域活动,促进其发展。美国学者约翰、托马斯主张各个区域之间要平衡,动区和静区要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合理安排各区活动,在促进幼儿自我发展的同时,师幼互动很重要。 国内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内容很多,均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指导,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灼见,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如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秦元东博士和王春燕博士,一起合作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度的科研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一种生态学视角”,针对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生态式区域活动”的概念,触及“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区域活动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园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二)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国内关于活动区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北京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师资力量强,家长素质高,班额小,空间大,适于开展区域活动。而在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班额过大,空间相对狭小,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再加上家长的观念比较落后,有关活动区活动开展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针对欠发达地区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创设、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等方面,展开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解决在超大班额情况下合理利用有限空间,有效开展活动区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创设活动区活动环境、提供材料、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和水平,丰富教师的指导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激发创造性,锻炼交往能力,不断发挥活动区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家长对活动区活动的教育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
研究内容 :
1.探索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影响与制约活动区活动开展的因素。
2.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提升空间利用效能,合理规划空间,设置活动区。
3.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区。
4.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活动区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5.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对材料投放的适应性指导策略。
6.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活动区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活动的策略研究。
7.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活动区活动评价的探索研究。
8.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利用家庭资源优化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研究。
9.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活动区活动中幼儿自主活动的策略研究。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调查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获得第一手资料。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实施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园活动区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以获得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探索在大班额背景下活动区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5.文献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学习幼儿园活动区活动教育理论的文献,收集对本课题研究有较大借鉴意义的信息来拓展思维,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6.个案研究法:通过案例的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新《纲要》为指导,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我园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寻找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现实状况下合理利用有限空间,有效开展活动区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教师对活动区活动教育价值的认识,提高对活动区活动知道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渠道使家长了解活动区活动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查阅资料,认真选题,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收集相关资料,教师集中进行学习;设计《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论证。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深入实践,探索研究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活动区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不断改进完善,积累教育活动案例和经验 。
(1)2011年9月—2011年10月:进行座谈、访谈,发放并整理分析调查问卷,了解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活动区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011年11月—2012年7月:参研教师根据本班现状、幼儿年龄特点以及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提升空间利用效能,合理规划空间设置,创设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区;科学投放活动材料,挖掘幼儿家庭资源,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发挥家长主人翁精神,拓展活动内容、拓宽活动形式,提高家长教养能力和参与意识,更新育人观念;积极撰写反思、案例、个案观察记录等,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开展有关课题研讨活动,学习、交流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2012年8月:进行中期总结,发现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其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4)2012年9月—2013年7月:针对上一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本阶段研究计划。参研教师通过开展活动区活动,及时总结、反思,积累在欠发达地区大班额的现实状况下,教师有效指导幼儿开展活动区活动的经验,探索幼儿自 主活动的策略;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收集整理资料,提炼成果,形成案例、反思及论文集;撰写结题报告。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大班额背景下活动区活动开展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2.合理利用空间、科学设置区域,论文、音像资料;
3. 教师对材料投放的适应性指导策略,论文;
4. 活动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文集;
5.活动区活动中幼儿发展个案分析,案例集;
6.活动区活动方案设计集锦;
7.优秀活动区活动图片和音像记录;
8.《大班额背景下活动区活动开展的研究》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条件保障
1.科研力量
本课题研究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县一等奖,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题负责人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首届水城名师;主编、参编教材18册, 250余万字;有数十篇论文获奖或发表;曾主持并参与《欠发达地区幼儿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研究》等省市级课题。
参与课题的主要人员均是我园一线教师,毕业于正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一单位有助于我们开展活动,展开研究。赵敏、鲁海英、齐真真老师均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是市、区教学能手,多次参与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其它几位教师爱岗敬业,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近几年在我园崭露头角,是我园的骨干教师。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园就开始了儿童艺术整合教育、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等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队伍,全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2.前期准备
围绕本课题我们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与书籍查看了许多关于活动区活动方面的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并且我们已积累了一些开展活动区活动的经验。
3.领导重视与支持
单位领导一直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在人力、财力、时间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给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参考文献
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何艳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 秦元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林佩芬 宁波出版社 2004
4.《大班额状况下开展区角活动初探》王 锟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
上一篇: 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研究
下一篇: 职后幼教师资培训的标准、模式与课程研究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